今年起,國家將每年的10月17日設立為“扶貧日”。據報道,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,中國共有6億多人擺脫了貧困。但國務院扶貧辦政策法規司司長蘇國霞表示,個別國家級貧困縣脫貧後不願“摘帽”,“戴著貧困的帽子炫富”的現象仍然存在。(10月15日人民網)
  國家之所以確定“貧困縣”,是希望通過實施扶貧,幫助一些經濟貧窮落後地區脫貧致富,縮小與富裕地區的差距。從一定程度上來說,這項政策對於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,但是在政策實施過程中,各種醜陋現象也頻繁暴露出來。“富縣戴窮帽”、“有了帽子不想摘,沒有帽子的積極爭取”,是人們對當前貧困縣認定現狀的概括。
  那究竟是什麼讓大家都願意爭當貧困縣呢?財政部農業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,這是由於貧困縣不願放棄到手的各種補貼和優惠資源。國家和省里對貧困縣有扶持政策,能在國家財政補貼、土地政策、稅收減免、農民收入補貼等方面獲得相應傾斜和照顧。根據中央的財政預算,僅2011年用於貧困縣的扶貧基金就高達到306億元。不僅如此,按照中央有關部門要求,所有國家認定的貧困縣都將得到中央部委的“對口扶貧”。
  另一方面,我國尚沒有明確的“貧困縣”退出機制,缺乏動態的評估體系和監督體系。一旦某縣被認定為“貧困縣”,除非該縣自行申報“摘帽”,否則將一直能夠享受扶貧政策和扶貧資金優待。於是,“貧困”在特定的語境下儼然成了一種財富。一些縣一旦戴上貧困縣帽子,總是捨不得摘掉;即便已經脫了貧,甚至躋身“百強縣”,也一直死抓“貧困縣”帽子不放,為爭戴貧困縣帽子,“走後門”、虛報貧困人口數量等花樣層出不窮,努力保持著貧困縣的“榮譽”。
  扶貧的終極目的是消除貧困,進而最大限度追求公平正義,但現在貧困縣不以“貧困”為恥,反以“戴窮帽”為榮,整天琢磨著如何在貧困縣帽子庇護下向政府伸手,“瓜分”國家的財物,這讓真正需要扶貧的地方卻得不到幫助,消解了扶貧制度的良好初衷,製造了新的不公平,甚至助長了“貪、懶”風氣。當前有很多幹部願意到貧困縣去工作,其原因不是奉獻,而竟然是因為貧困縣每年都有國家財政撥款扶貧和優惠政策,即使當地經濟狀況年復一年令人堪憂,貧困縣的領導也有充分的“理由”應對:誰叫我們是貧困縣呢!
  如何終結“爭當貧困縣”現象?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改革扶貧的政策,形成比較完整的貧困監測、評估和退出機制,讓扶貧政策和資金用在最需要救助的人和地區。同時,從源頭抓起,從領導幹部的思想作風抓起,對“偽貧困縣”的領導幹部予以嚴厲的問責,嚴格的責罰。只有讓這些不思進取,弄虛作假者感到切膚之痛,使那些麻木不仁、執迷不悟的人警醒,才能切實杜絕“脫貧縣不願摘帽”、“爭當貧困縣”等問題。
  文/朱海滔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扶貧不能養懶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x19dxreo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